5月8日,中外运旗下上市公司外运发展(8.32,0.09,1.09%)(600270.SH)将全资子公司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 (简称“中外运速递”)100%股权挂牌转让,这间公司专营国内快递业务。本报独家获悉,如果不出意外,接盘者将是中外运与全球最大物流企业德国DHL公司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简称“中外运敦豪”)。
中外运的“退”成就了DHL的“进”,后者近年一直在寻找进入国内快递市场的机会。
尽管看上去中外运的退居幕后有些失意,但在熟知内情的人士看来,这是它现实而精巧的选择——既暂时甩掉了包袱,平息了决策层的不同意见,又避免了与DHL在国内快递市场上从合作伙伴变为竞争对手。
微妙的转让
5月7日,外运发展的8名董事集体做出了一个并不轻松的决定——将全资子公司中外运速递100%股权对外转让。次日,这一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
中外运速递成立于2008年4月,前身是2004年12月成立的外运发展速递事业部,专营国内快递业务。4年多来,中外运这项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8年更是创下1.21亿元的亏损纪录。
表面来看,将中外运速递100%股权转让后,中外运将彻底剥离国内快递业务,但实际上,如果不出意外,中外运敦豪将接盘这一股权。
中外运速递在挂牌转让时对受让方提出的条件,似乎也是为中外运敦豪量身定制。中外运提出,意向受让方应为具有10年以上快递及物流业务领域行业经验的境内企业法人。同时,2008年度净资产应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并且连续2年赢利。
在国内快递公司中,能同时满足这两项条件的内资企业几乎没有,规模较大的邮政EMS、民营顺丰速递、上海申通等企业去年出现亏损,购买中外运速递股权的兴趣也不大,部分原因是它们不愿为自己增加新的包袱。
而中外运敦豪满足上述全部条件。公开资料显示,中外运敦豪成立于1986年12月,属境内企业法人(中外合资公司),2008年资产规模20.93亿元,2007年、2008年分别盈利7.2亿、7.6亿元。
更重要的是,中外运敦豪背后的外方股东德国DHL公司,有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兴趣和动力。
23年前,受制于中国政策限制,DHL与中外运合资组建中外运敦豪,主营国际快递业务,也经营少量定位于高端市场的国内快递业务,但仅作为国际业务的配套和延伸。和其他跨国快递公司一样,DHL最近几年一直在寻找机会进入容量巨大的中国国内快递市场。
2008年9月接受本报采访时,DHL快递大中华区总裁许克威明确表示,随着中国国内市场走向成熟和规范,DHL准备扩大国内快递业务的范围。但他当时没有透露采用哪种模式拓展市场。
现在来看,DHL的国内快递路线图已初步清晰。知情人士称,中外运敦豪收购中外运速递后,后者将成为DHL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平台。为给原属国有体制的中外运速递注入活力并增密网点,DHL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民营快递企业上海全一快递有限公司(简称“全一快递”)的全资收购。作为整合的起步之举,从4月1日开始,中外运速递的“e速标准快递”业务已平移至全一快递。
现实的选择
国内快递业务曾被中外运视为前景看好的经济增长点,中外运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大举投入,网点覆盖了全国400多个城市。随后,在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帮助下,中外运规划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进入国内快递公司前三名。同时,到2010年,国内快递业务的营业额达到80亿-100亿元。
然而,中外运速递的实际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这一规划。2008年,中外运速递的主营业务收入仅有1.91亿元,不及当初规划目标的3%。这期间,中外运把麦肯锡董事合伙人郭盛挖来做中外运速递董事长也没能发生根本改观。
“当时的规划有些过高地设定了预期目标。即便没有2008年的经济放缓,实现2010年的目标也很困难,除非收购大的企业。”中外运一位高层说。
如果单纯评判业绩,曾被中外运寄予厚望的中外运速递,已经成为“鸡肋”甚至“窟窿”。2008年,中外运速递亏损1.21亿元。为弥补其日益扩大的经营资金缺口,外运发展今年年初不得不增资1.89亿元,将中外运速递的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增至1.99亿元。
中外运速递开始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公司高层提出的选择是,一方面积极寻找合适的兼并收购对象,稳步推进公司国内快递业务的整合;一方面积极寻找战略合作对象,以加快快递业务的发展。
中外运寻找的并购对象,是国内的民营快递公司,期望通过后者的“低成本”平台进行操作,大力调整业务结构,止血减亏,提升快递业务的竞争力。中外运曾接触过多家民营快递公司,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全一快递,就在双方密切接触的时候,中外运发现,DHL也在寻找进入国内快递业务的机会,甚至也接触了包括全一快递在内的民营企业。
这是促使中外运做出转让中外运速递股权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外运高层意识到,如果继续坚持自己做国内快递,势必与DHL在未来展开直接竞争,而一旦形成竞争局面,双方20多年来在国际快递业务上的紧密合作也可能出现动摇。
上世纪 80年代,DHL、TNT、UPS、联邦快递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都与中外运成立了合资的国际快递公司,但政策放开后,除DHL之外的三家都选择了“单飞”。中外运显然不愿看到与DHL的合作也受到影响,部分原因是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已经成为外运发展的盈利支柱。
最终,中外运的部分高层倾向于与DHL合作开展国内快递业务。如果中外运敦豪顺利收购了中外运速递,他们就不必再担心DHL变为竞争对手,反而由此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合作。
“转让给中外运敦豪后,中外运还间接持有中外运速递的股份,既不用像以前那样背上沉重的包袱,也能分享以后的增长。”一位知情人士说,这是一个能兼顾双方利益的现实方案。
“即便我们不转让股权,也要考虑对国内快递业务的战略进行调整。”中外运一位人士表示,公司在国内快递业务上遇到一些挫折,原因是体制、理念、管理、定位都存在问题,有很多需要检讨的地方。
一位民营快递公司的高层说,在快递这样的服务性行业,国有企业劣势明显,很难与民营企业进行竞争。
事实上,外资快递公司在进入国内快递市场时,也要面对这一问题,这也是DHL迟迟没有大举开展国内快递业务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快递资讯网首席顾问徐勇看来,对于快递公司而言,所有制是次要问题,关键是能否在运营中采用市场化的机制,像民营企业那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找到合适的定位。“市场这么庞大,大家都有机会。”他说。
|